(一)企業國際化過程的連續模式理論
企業國際化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按照環境距離(這里的環境距離指一國與另一國在地理、文化心理、經濟、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綜合差距)由近及遠的順序。在進入方式的選擇上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被稱為企業國際化過程的連續模式。主要理論包括國際化階段理論(UPPSALA 模型)和出口行為論。
1.國際化階段理論(UPPSALA 模型)
UPPSALA 模型認為,企業國際化是一個逐漸積累知識、增加投資、緩慢發展的過程。該過程有以下兩個典型特點。
① 企業在進入方式上,按照間接出口——直接出口——設立海外銷售分部——海外生產的順序進行。
②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中,按照鄰國市場——地理位置較遠市場的順序來進行。
2.出口行為論
1977年,Bilkey和Tesar通過對423家中、小型制造企業的出口發展活動研究后認為,企業的出口活動可以根據管理者對海外市場的興趣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對出口毫無興趣、接受海外訂單、企業積極尋求出口的可能性、開始向鄰近國家出口、成為有經驗的出口商、努力開拓心理距離與地理位置較遠的出口市場。
1980年,卡佛斯格爾把企業出口活動劃分為產品國內銷售、前出口、獲得出口經驗、積極從事出口活動和開始從事各種直接投資活動等五個階段。
(二)企業國際化過程的非連續模式理論
1.國際創新企業模型
國際新企業模型包括四個要素,即部分交易的內部化,網絡以及許可協議等可以選擇的控制結構,國外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資源。
2.企業國際化的戰略管理理論
Mintaberg和Mchugh指出,隨著環境中機會和威脅的不斷變化,多數企業成長戰略表現為企業投入的主動增加或減少,而國際化既可能是企業執行長期戰略的結果,也可能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應急舉措。
Millington和Baylis特別關注戰略計劃在企業國際化過程的作用。他們認為,在國際化的早期,企業由于缺乏經驗,其國際化也許會表現出緩慢而逐漸發展的特點。然而,隨著企業國際化經驗的積累,在戰略分析和信息搜索的基礎上,戰略計劃系統就會發揮重大作用。
3.企業國際化的網絡理論
企業國際化過程應從企業間關系網的角度而非傳統理論中單個企業的角度來研究,并把企業國際化看成是企業建立和發展與其他國家企業合作關系的過程。
(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引力理論(帶動論)
理論名稱 |
核心思想 |
1.訂單帶動論 |
企業最初的出口沖動大多來自與海外客戶主動送上門來的訂單 |
2.客戶帶動論 |
在很多行業,尤其是服務性行業,如銀行、保險、廣告業,企業的跨國經營通常是受到現有客戶的帶動。 |
3.競爭帶動論 |
如果該行業的某個主要企業打入了某一國外市場,其他企業就會很快跟上,也去同一個國家或地區開辟市場。(尼克博克的“寡占反應理論”) |
4.關鍵企業帶動論 |
眾多中小企業的國際化經營就是由其行業中的樞紐企業的國際化經營所帶動的,因為這些衛星企業已經與其樞紐企業之間建立了固定的產供銷關系網,雙方都已經在這一網絡中投人了大量的人、財、物力,保持這種原有關系比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重新發展新的關系要方便經濟得多。 |
編輯推薦:2015年注冊會計師備考“每日一練”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