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2017年CPA考試大綱將于3月份公布,不少考生沒有17年的CPA備考方向,所以北京注協培訓網內專家特地編寫了2017年CPA考試專業階段6科備考預習講義——2017年CPA《財管》考前預習講義重點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財務管理基本原理
第二節 財務管理的目標與利益相關者的要求
一、財務管理基本目標
公司目標也稱為公司的財務目標。在本教材的以后論述中,我們把財務管理目標、財務目標和企業目標作為同義語使用。
關于企業目標的表達,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利潤最大化
這種觀點認為:利潤代表了企業新創造的財富,利潤越多則說明企業的財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業的目標。
缺點 |
(1)沒有考慮利潤的取得時間 (4)短期行為 |
如果假設投入資本相同、利潤取得的時間相同、相關的風險相同,利潤最大化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觀念。
(二)每股盈余最大化
優點 |
考慮所獲利潤和投入資本額的關系 |
缺點 |
(1)仍然沒有考慮每股盈余取得的時間性。 (3) 短期行為 |
如果假設風險相同、時間相同,每股盈余最大化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觀念
(三)股東財富最大化
增加股東財富是財務管理的目標,這也是本書采納的觀點
股東財富可以用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來衡量。股東財富的增加可以用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與股東投資資本的差額來衡量,它被稱為“權益的市場增加值”。權益的市場增加值是使企業為股東創造的價值。
有時財務目標被表述為股價最大化。在股東投資資本不變的情況下,股價上升可以反映股東財富的增加,股價下跌可以反映股東財富的減損。
優點 |
(1)考慮所獲利潤和投入資本額的關系。 (4) 避免企業短期行為;著眼于長期利益 |
假設股東投資資本不變,股價最大化與增加股東財富具有同等意義。
假設股東投資資本和債務價值不變,企業價值最大化與增加股東財富具有相同的意義
第五節 財務管理的原則
財務管理的原則也稱理財原則,是指人們對財務活動的共同的、理性的認識。它是財務交易和財務決策的基礎。
理財原則可以概括為三大類12條:有關競爭環境的原則、有關創造價值的原則和有關財務交易的原則
一、競爭環境原則(對資本市場中人的行為規律的基本認識)
具體 原則 |
含義 |
注意事項 |
自利行為原則 |
指人們在進行決策時按照自己的財務利益行事,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條件下人們會選擇對自己經濟利益最大的行動。 |
自利行為原則的依據是理性的經濟人假設。 一個重要應用是委托—代理理論,另一個重要應用是機會成本的概念。 采用一個方案而放棄另一個方案時,被放棄方案的收益是被采用方案的機會成本,也稱擇機代價。
|
雙方交易原則 |
指每一項交易都至少存在兩方,在一方根據自己的經濟利益決策時,另一方也會按照自己的經濟利益決策,并且對方和你一樣聰明、勤奮和富有創造力,因此你在決策時要正確預見對方的反應。 |
雙方交易原則的建立依據是商業交易至少有兩方、交易是“零和博弈”,以及各方都是自利的。 在“零和博弈”中,雙方都按自利行為原則行事,誰都想獲利而不是吃虧。那么,為什么還會成交呢?這與事實上人們的信息不對稱有關。買賣雙方由于信息不對稱,因而對金融證券產生不同的預期。 雙方交易原則要求在理解財務交易時不能“以我為中心”,在謀求自身利益的同時要注意對方的存在,以及對方也在遵循自利行為原則行事; 雙方交易原則還要求在理解財務交易時注意稅收的影響。由于稅收的存在,主要是利息的稅前扣除,使得一些交易表現為“非零和博弈”。避稅的結果使交易雙方受益但其他納稅人會承擔更大的稅收份額,從更大范圍來看并沒有改變“零和博弈”的性質。 |
信號傳遞原則 |
指行動可以傳遞信息,并且比公司的聲明更有說明力。 |
信號傳遞原則是自利原則的延伸。 要求根據公司的行為判斷它未來的收益狀況;信號傳遞原則還要求公司在決策時不僅要考慮行動方案本身,還要考慮該項行動可能給人們傳達的信息。 |
引導 原則 |
指當所有辦法都失敗時,尋找一個可以信賴的榜樣作為自己的引導。 “所有辦法都失敗”是指理解力受限,不知道如何對自己最有利,或者找到最有利的方法成本太高,不值得去找。 |
引導原則是行動傳遞信號原則的一種運用。 不要把引導原則混同于“盲目模仿”。它只在兩種情況下適用:一是理解存在局限性,認識能力有限,找不到最優的解決辦法;二是尋找最優方案的成本過高。 引導原則不會幫你找到最好的方案,卻常常可以使你避免采取最差的行動,它是一個次優化準則。它是一個次優化準則,其最好結果是得出近似最優的結論,最差的結果是模仿了別人的錯誤。 引導原則的一個重要應用是行業標準概念,引導原則的另一個重要應用就是“免費跟莊(搭便車)” |
(二)創造價值的原則(是對增加企業財富基本規律的認識)
具體 原則 |
含義 |
注意事項 |
有價值的創意原則 |
指新創意能獲得額外報酬。 |
有價值的創意原則主要應用于直接投資項目,此外還可應用于經營和銷售活動。 |
比較優勢原則 |
指專長能創造價值。 比較優勢原則要求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比較優勢上,而不是日常的運行上。建立和維持自己的比較優勢,是企業長期獲利的根本。 |
比較優勢原則的依據是分工理論。 一個應用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另一個應用是優勢互補。合資、合并、收購等,都是出于優勢互補原則。
|
期 權 原 則 |
是指不附帶義務的權利,它是有經濟價值的。期權原則是指在估價時要考慮期權的價值。
|
廣義的期權不限于金融合約,任何不附帶義務的權利都屬于期權。有時一項資產附帶的期權比該資產本身更有價值。 |
凈增效益 原則 |
指財務決策建立在凈增效益的基礎上,一項決策的價值取決于它和替代方案相比所增加的凈收益。 |
凈增效益原則的應用領域之一是差額分析法,另一個應用是沉沒成本概念。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不會被以后的決策改變的成本。沉沒成本與將要采納的決策無關 |
(三)財務交易的原則(人們對于財務交易基本規律的認識)
具體 原則 |
含義 |
注意事項 |
風險—報酬權衡原則 |
指風險和報酬之間存在一個權衡關系,投資人必須對報酬和風險作出權衡,為追求較高報酬而承擔較大風險,或者為減少風險而接受較低的報酬。 |
所謂“權衡關系”,是指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必然伴隨巨大風險,風險小的投資機會必然只有較低的收益。 |
投資分散化原則 |
指不要把全部財富都投資于一個項目,而要分散投資。 |
理論依據: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分散化原則具有普遍意義,不僅限于證券投資,公司各項決策都應注意分散化原則。 |
資本市場有效原則 |
是指在資本市場上頻繁交易的金融資產的市場價格反映了所有可獲得的信息,而且面對新信息完全能迅速地做出調整。 要求理財時候重視市場對企業的估價。 |
如果資本市場是完全有效的,購買或出售金融工具的交易的凈現值為零, 公司作為資本市場取得資金的一方,很難通過籌資獲得正的凈現值(增加股東財富)。 |
貨幣的時間價值原則 |
貨幣的時間價值是指貨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投資和再投資所增加的價值。 |
一個應用是現值概念 另一個應用時早收晚付 |
本文是北京注協培訓網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北京注協培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