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對于提高財務信息質量、促進資本市場發展、維護社會公眾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客觀上要求我們建立一套既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又順應國際趨同大勢的執業準則體系。為此,注冊會計師行業于2005年啟動執業準則國際趨同戰略,于2006年建立起與國際趨同的執業準則體系。在過去五年里,注冊會計師行業繼續深化實施準則國際趨同戰略,持續推進執業準則動態趨同,取得豐碩成果。
一、深入推進審計準則貫徹實施,持續保持準則動態趨同
一方面,加強對執業準則的解讀、培訓和執行情況檢查,推動執業準則國際趨同成果有效轉化為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提升的成果;另一方面,按照國際審計準則改革進程不斷改革完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
(一)印發實務指引和問題解答
2010年,中注協借鑒國際審計準則明晰項目的最新成果,對38項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及應用指南進行修訂。修訂后的審計準則于2010年11月由財政部正式發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為了指導注冊會計師準確、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審計準則要求,確保其實施到位,中注協先后組織修訂了《財務報表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指南(第二版)》和《小型企業財務報表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指南》,為新審計準則的貫徹實施打下良好基礎。
通過征詢行業意見,結合行業監管實際,針對執業中面臨的共性問題和審計風險較高的領域,中注協于2013年10月和2014年12月先后發布兩批審計準則問題解答,包括職業懷疑、函證、會計分錄測試、集團財務報表審計等13個項目,共78個問題,有效指導具體的執業實踐。
(二)制定專項業務技術指引
中注協根據注冊會計師執業的新領域,在審計準則體系框架內,制定了一系列專項業務技術指引,建立起覆蓋新型業務領域和技術要求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體系,為注冊會計師以高質量的專業服務和行業公信力,服務國家建設和各項重大改革,提供具體的技術指導。其中主要有:配合醫療制度改革,制定《醫院財務報表審計指引》,與修訂后的醫院財務制度、醫院會計制度同步發布;制定《基金會財務報表審計指引》,指導提升基金會財務報表的審計質量;結合外匯年檢審核業務的新要求,修訂《外商投資企業外方權益確認表審核指導意見》;跟蹤高校會計制度的修訂進程,制定《高校財務報表審計指引》;制定《商業銀行審計指引》,對注冊會計師從事商業銀行的審計工作作出指導;研究起草《會計師事務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業務指引》,為事務所承辦相關業務提供技術支持。
(三)制訂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指南
職業判斷是會計職業的精髓。將執業準則的精神和原則貫徹實施到位,離不開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提高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意識和能力,是執業準則貫徹實施的重要條件。
作為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會計師行業交流研討會的合作項目,中注協接受兩岸四地會計職業組織的委托,起草了《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指南》,在“2014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會計師行業交流研討會”上發布。2015年,中注協以此為基礎,發布《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判斷指南》。這是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發布的第一份職業判斷指南文本。
(四)跟蹤審計準則的實施情況
持續關注上市公司非標準審計報告,編寫上市公司年度審計情況分析報告,梳理指出審計實務中存在的問題,指導注冊會計師嚴格執行審計準則;研究銀行函證實務中存在的問題,形成《關于銀行函證實務問題的研究報告》,推動相關部門研究規范銀行函證回函工作;答復會員在執業過程中遇到的專業技術問題,做好專業技術咨詢服務工作;在“國際化建設年”主題活動中,將會計師事務所圍繞執業準則“對標提升”作為活動的五項任務之一,引導注冊會計師不斷提高按照執業準則執行業務的意識和能力。
(五)積極開展審計準則培訓工作
2011年,制定系統的培訓方案,采取“一竿子到底”的培訓策略,綜合運用面授培訓、遠程教學、教學光盤等多種培訓手段,先后舉辦9期面授班和2期遠程教育(視頻)培訓班,并下發教學光盤,將全國9萬余名注冊會計師全部輪訓一遍,以幫助他們深入把握審計準則的變化和內涵。
(六)修訂審計報告系列準則及應用指南
現行審計報告具有格式統一、要素一致、內容簡潔、意見明確等優點,但也存在著信息含量低、相關性差等缺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國際上對提高審計質量、提升審計報告信息含量的呼聲日趨強烈。2015年初,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IAASB)發布了新修訂的審計報告相關準則,改革審計報告模式,增加審計報告要素,豐富審計報告內容。
國際審計準則對審計報告模式的改革,客觀上要求我國及時借鑒采用新的審計報告模式,實現我國審計準則的持續趨同。同時,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和IPO注冊制的推行,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和投資者對注冊會計師執業質量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期望審計報告更具有相關性和決策有用性,以降低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風險。為此,亟需我們借鑒國際審計報告改革的新成果,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對審計報告相關準則做出修訂。
中注協于2015年初啟動了審計報告相關準則及應用指南的制定(修訂)工作。2015年底,發布征求意見稿,涉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504號——在審計報告中溝通關鍵審計事項》等7項準則。下一步,中注協將根據征求意見情況對準則作出修改完善。
二、制定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夯實內部控制審計基礎
內部控制是防范企業財務報告錯誤和舞弊行為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保證企業財務報告真實、完整的保障機制。注冊會計師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客觀、獨立的鑒證,不僅能夠監督、推動企業將內部控制規范落到實處,促進企業加強內部控制規范建設,提升財務報告風險防范能力,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增強投資者對企業財務信息可靠性的信心,對保護投資者權益和社會公眾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為了推動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業務的實施,中注協于2011年10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實施意見》,對執行內部控制審計各個關鍵環節的要求進行細化,明確注冊會計師需要考慮的基本原則,也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采用措施。2011年12月,發布《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指南》,指導注冊會計師編制內部控制審計工作底稿,該指南體現了內部控制審計業務的特點,也體現了整合審計的要求,突出可操作性。2015年2月,為了進一步指導注冊會計師更好地貫徹內部控制審計思路,解決在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實務中遇到的問題,防范審計風險,中注協結合行業執業實踐,征集會員有關需求,印發了《企業內部控制審計問題解答》。
三、推進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提高行業職業道德水平
為適應行業發展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中注協于2009年10月發布《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實現了與國際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的全面趨同。為了幫助注冊會計師貫徹守則精神,于2011年組織專家編寫了《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講解》,對守則作出全方位解讀,對重點條款提供了操作范例,兼顧指導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2014年,針對注冊會計師理解和執行職業道德守則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發布《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問題解答》,為注冊會計師恰當理解職業道德守則、解決實務問題提供細化指導和提示。
此外,為了分享和借鑒國外職業道德案例的研究成果,中注協于2011年翻譯出版了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執業會計師職業道德案例、工商業界會計師職業道德案例,幫助注冊會計師拓展視野、深化理解和實踐職業道德要求。
四、積極鞏固國際趨同成果,提高國際規則制定話語權
(一)等效談判取得新的突破
積極推進內地與香港審計準則持續等效,以及職業道德守則等效的談判工作。2011年9月5日,中注協與香港會計師公會在香港簽署審計準則持續等效聯合聲明,確認新修訂的內地審計準則與香港審計準則實現持續等效。2011年11月7日,在北京簽署職業道德守則等效聯合聲明,確認內地職業道德守則與香港職業道德守則實現等效。在年度財務報表審計中,越來越多的內地在港上市公司按照內地審計準則進行審計。
(二)譯介中國準則和國際審計標準文獻
為了滿足注冊會計師從事涉外企業審計的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會計師事務所做強做大和“走出去”,中注協于2011年先后翻譯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英文版)》、《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應用指南(英文版)》、《中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英文版)》,向國際同行推介中國執業標準。
2013年,翻譯《國際審計準則(2012)》和《國際職業會計師道德守則(2012)》中文本,在“2013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會計師行業交流研討會”上發布,并將兩岸四地對國際準則專業術語的譯法進行對照和索引,以推進大中華區會計語言精準化、標準化和通用化。2014年,翻譯《中小會計師事務所質量控制指南》和《運用國際審計準則執行中小企業審計指南》等國際審計標準文獻。
(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建設工作
成立國際審計準則研究組、職業道德問題研究組,規范和加強對國際審計準則、職業道德守則項目的跟蹤研究;密切跟蹤研究國際審計準則、國際會計師職業道德守則、內部控制審計準則發展動態,建立意見反饋機制和委員支持機制,就國際準則征求意見稿及時研提反饋意見,派員參加國際組織的工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出“中國聲音”。
下一步,中注協將繼續深化實施執業準則國際趨同戰略,在保持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與國際標準持續動態趨同的同時,指導、監督好國際趨同成果的深入落實,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工作,進一步提高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